梅雨时节,青石板路总泛着湿润的光。卖豆腐脑的王老头照例推着木车,铜铃铛“叮当叮当”撞碎了满巷的静谧,那声音和着豆腐脑蒸腾的热气,成了这条巷子最鲜活的晨曲。
这巷子里的营生,大都有些年头了。拐角处的剃头铺子,门楣上“顶上功夫”的匾额已被烟熏得发黑。李师傅总爱哼两句京戏,“苏三离了洪洞县”的调子混着推子“嗡嗡”声,给人刮脸时还要讲些前朝旧事。
巷尾的酱园是最热闹的去处。深褐色的大缸整齐排列,表面浮着层油亮的酱汁,飘着八角、桂皮的香气。孩子们最爱趴在酱缸边,看酱油顺着竹提子涌进瓶里,深褐的液体裹着阳光,晃得人眼睛发亮。若是碰上晒豆瓣酱的日子,满院飘着醇厚的酱香,连风里都带着甜丝丝的滋味。
夏天的傍晚,各家各户搬出竹床。巷口的老槐树撑开绿荫,蝉鸣声里,女人们摇着蒲扇择菜;男人们支起小桌,烫一壶黄酒,就着花生米聊天。邻家阿婆的茉莉香片泡得最是地道,白瓷杯里浮着几朵半开的茉莉,抿一口,茶香混着花香,直沁到心底。小孩子们追逐打闹,笑声撞在粉墙上,又弹到爬满凌霄花的墙头。
最难忘腊月里的光景。腊梅在墙角开得热闹,金黄的花瓣落进雪里,倒像是撒了一地碎金。巷口支起几口大铁锅,炸丸子的香气裹着白雾升腾起来。张记的藕圆子,李婶的萝卜丝饼,还有王大爷家祖传的炸春卷,油锅里“滋滋”作响,馋得孩子们围着铁锅打转。烤红薯的焦香混着冰糖葫芦的甜,把整条巷子都烘得暖烘烘的。
日子就这样慢悠悠地淌着。这些寻常巷陌里的烟火气,没有惊涛骇浪的壮阔,却藏着最本真的人间滋味,如同粗瓷碗里的阳春面,简单、温暖、熨帖着每个寻常日子里的人心。
熊聆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