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熹微时,城市刚刚睁开惺忪的睡眼。街角的早餐店已经支起了摊子,第一锅豆浆正冒着热气。我常在这时驻足,看那些与豆浆相遇的人们,各自以不同的姿态接下这一日的开端。
环卫工老李把豆浆挂在三轮车头,任它在行进中轻轻摇晃。他并不急着喝,只是偶尔啜一口,让那温热的液体缓缓流过喉咙。车头的豆浆随着他清扫的路线,从东街晃到西巷,温度恰好时,才被他一口饮尽。这杯豆浆见证了他清扫过的每一条街道,也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苏醒过程。我想,老李的豆浆里,盛着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哲学——不必追赶时间,时间自会给出答案。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匆匆赶路的上班族。他们扫码、取杯、转身,动作一气呵成。有位戴眼镜的年轻人总是被烫到舌头,却依然日日如此。他站在地铁口,一边吹气一边小口啜饮,眼睛不时瞟向手表。那杯豆浆在他手中,仿佛成了对抗快节奏生活的武器,虽然常常烫嘴,却给了他继续奔跑的能量。看着他远去的背影,我常想,我们何尝不是这样,在生活的滚烫中学会忍耐?
最特别的是那位失眠者。他总是第一个到,却最后一个喝。坐在塑料凳上,眼睛盯着豆浆表面渐渐凝结的薄膜,直到热气散尽才端起来。等待的过程于他似乎比饮用更为重要。我曾见过他在豆浆凉透的刹那,露出如释重负的微笑。那一刻我忽然明白,有些人对温度的感知与他人不同,他们需要更多时间让事物沉淀。
同一锅豆浆,却因不同的生命状态而呈现出迥异的滋味。这让我想起家中那只老式暖水瓶,清晨灌入开水,到傍晚仍有余温。现代人的保温杯能持续12小时的保温性能,却少有人能静待水温自然下降。我们发明了各种加速或延缓时间的技术,却失去了与时间自然相处的耐心。
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,我们习惯了用各种指标衡量生活——速度、产量、收益率。很少有人问:一杯豆浆应该用多长时间喝完才是恰当的?我们发明了快餐、速读、闪婚,却忘记了有些滋味需要时间才能显现。那些被我们节省下来的时间,最终又去了哪里?
黄昏时分,我路过已经打烊的早餐店。门口的水泥地上留着几处圆形水渍,是打翻的豆浆留下的痕迹。它们将在夜晚慢慢蒸发,不留痕迹。我突然觉得,生活就像这些水渍,无论我们以何种速度度过,最终都会归于平静。或许生命的智慧不在于快慢,而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,让每一口豆浆都能喝出它应有的味道。
袁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