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学期伊始,孩子抱回一摞新教材,彩色的封面在灯光下闪着光泽。他说:“妈妈,老师说新书要包书皮。”他仰起小脸,眼中闪烁着期待。
我早早就在网上下单了透明书皮,看着这些现成的书皮材料,不禁恍惚。指尖触到的不是记忆中那种粗糙的牛皮纸,而是光滑的塑料薄膜。没有裁纸的犹豫,没有折角的斟酌,只需比对、粘贴、抚平,三下五除二,一本教科书就穿上了整齐划一的“外衣”。
“好了?”孩子有些惊讶,“我们同学说包书皮要很久呢。”
我笑了,想起我的童年,想起那些包书皮的夜晚。
那时候,新书发下来,第一件事就是找包书纸。挂历是最多选择,纸质坚韧,还偶尔透出反面的图案,增添几分神秘。最好的是牛皮纸,粗糙却有一种质朴的美感。裁纸要格外小心,多一分则浪费,少一分则无法完全包裹。折角是最考验技术的环节,需先轻轻压出痕迹,再反复调整,直到严丝合缝。
母亲总是陪在一旁,看我笨拙地操作。当我犹豫不决时,她才出手:“这里要折进去一点,这样书角才不会很快磨损。”她的手巧得很,三折两叠,一个工整的书角就呈现眼前。那时没有双面胶,我们用糨糊,黏黏的,经常会沾满手指。
包好书皮后,还要用厚重的物品压上一夜,第二天取出时,书本挺括,纸香与糨糊的味道混合,那是新学期特有的气息。最后一道工序是郑重地写上科目、班级和姓名,一笔一画,仿佛是一种庄严的仪式。
“妈妈,你小时候也要包书皮吗?”孩子的问话将我从回忆中拉回。
“是啊,不过我们那时候都是自己动手折纸,没有现成的。”我拿来一张纸,给他演示如何度量、裁剪、折叠。孩子睁大眼睛,看着普通的纸在我手中变成合体的书衣,仿佛目睹了什么魔法。现在快捷的生活方式,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,也少了一些独特的体验感。
夜里,孩子睡下。我抚摸着他包好的书本,这里有我们一起度过的时光温度。时代在变,爱的形式在变,但陪伴的意义从未改变。从挂历纸到塑料膜,从手工折叠到现成粘贴,变的只是方式,不变的是两代人之间情感的传递。那些温暖的陪伴瞬间,终将成为孩子记忆中的“折痕”。
等他长大,或许他也会像我如今这般坐在灯下,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包书皮。也许那时书皮的材料会更先进更便捷,但那份小心翼翼呵护新知的心情,那份将爱意细细折进每个角落的温柔,一定会穿越时空,如出一辙。
杨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