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多大影响力,就能挣多少钱

608080 53 0

你有多大影响力,就能挣多少钱

我相信大部分人小时候都听过这些话,大人总说"好好读书,找个稳定工作"。

以至于我们也就习惯了用职位和年薪来衡量成功。

来到社会摸爬滚打后才发现最赚钱的人是最懂得连接人心的。

一个人名气越大,流量越好,赚得越多。

我想说的正是这个时代的:个人影响力。

一、

你以为在拼专业,其实在拼连接力

记得新东方老师董宇辉的故事吗?

如果他只是继续在讲台上教英语,最多影响一个班级五十个学生。

可当他站在镜头前,用诗一般的语言介绍玉米时,瞬间就能点燃百万人的购买欲。从老师到带货主播的转变,不是英语水平突飞猛进,而是他找到了连接更多人的方式。

你可能会说:这是平台造就的奇迹。但你想过没有?

你在公司写的周报,如果只躺在领导的邮箱里,那它永远只是考核工具。

但如果你把行业洞察写成公众号文章呢?

我认识的一个工程师,把解决技术难题的过程整理成专栏,现在他的付费读者里,竟然包括竞争对手公司的CTO。

知识还是那些知识,传播的半径却从办公室延伸到了整个行业。

所以我们首先打破误区:不是业务能力一定够强,才能赚到钱。

二、

共鸣,是新时代的硬通货

心理学上有个"情绪共鸣"现象:

当你的故事能唤醒一群人的共同记忆,你就成了他们心中的自己人。

再拿董宇辉来说,卖农产品时,为什么能让都市白领边哭边下单?

不是因为玉米多好吃,而是他描绘的田园画卷,击中了无数人深藏的乡愁。

这种情感共鸣一旦建立,商业转化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。

或者说你观察过那些知识付费大V吗?

这些人本质不只是在传授技能,而是在经营一种"成长共同体"。

可能你会觉得高不可攀很遥远,但你看那个教PPT的秋叶老师,最初就是在论坛里免费答疑。

现在他发条微博说开新课,瞬间就能报满十个群。

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:人们永远愿意为"我信任的人"付费,而不是为"最厉害的人"付费。

三、

为什么我们害怕建立影响力?

因为我们从小被教育"树大招风",以至于在朋友圈发条专业见解都要思前想后。

但有没有可能,如果你不展现自我,又怎么能获得你想要的东西?

即使我们常说低调,面试时要高薪不是一样要自卖自夸?只是你把这部分,从hr或者老板变成展现给了更多人。

只有越多人认可你的价值,你的商业价值才更高。

我发现成年人的世界有个悖论:我们渴望被认可,却害怕被评价。

可你有没有想过?

那些在专业领域有影响力的人,起步时也可能磕磕巴巴。

就像学骑自行车,在扶墙练习时总觉得狼狈,但当你真正骑上路,就会发现原来这么多人需要引路者。

我猜你肯定会在行动中,担心自己不够完美,表现得不够好。

但我想说我们关注过那些成功建立影响力的人,他们不是听不见质疑,而是学会了与不完美共存。

我认识的一位设计师,最初在抖音教PS技巧,常被专业网友挑刺"方法太老套"。

她难受吗?

当然。

但她发现,每二十条挑刺评论里,会有一条真诚的"谢谢老师,我终于会抠图了"。

正是这些真实的反馈,推动她持续优化内容,现在连广告公司都找她合作企业培训。

后来她说:"如果当初被完美主义困住,我至今还是个改稿到凌晨的普通美工。"

你总觉得自己要准备到100分才配影响他人,可互联网时代最公平之处就在于

——60分的内容只要能解决特定人群的痛点,就值得被看见。

那些从零开始的内容创作者,哪个是一出道就技惊四座的?

都是在试错中慢慢找到自己的声音。慢就是快,快就是慢,这句话听着像陈词滥调,但真正践行的人明白:

敢于从渺小开始的人,反而最早抵达广阔。

写在最后

此刻你可能在找理由:"等我考完这个证书""等我把PPT做得更漂亮"。

但世界上最可惜的距离,是从"我本可以"到"我本试过"。

当你还在纠结文笔不够好时,有人已经用错别字连篇的帖子帮到了第一批读者。

半年后,你还在收藏干货,而他的社群已经孵化出新的项目。

别再问"我该赚多少钱",试着问"我的经验还能照亮谁的路"。

财富从来不是追逐的目标,而是你创造价值时的副产品。

就像阳光下的影子,当你开始成为光源时,收获自会如影随形。

你准备好了吗?

  • 评论列表 (0)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