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段时间,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观点:“人一定要去杠杆大的地方。”
何为杠杆?就是用极小的成本去撬动极大的资源,进而做到收益最大化。
职场也是同样,行业有杠杆,岗位有杠杆,技能亦有杠杆。去到杠杆大的地方,费小力,翘大石,才是这个时代职场人必须拥有的“翻身”技能。
01 行业杠杆:选择比努力更重要
虽有老话,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。但实际上,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增长曲线和财富积累速度,选对适合的行业往往能事半功倍。
对于高杠杆行业的概念,大部分人或许有些许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。
简言之,高杠杆行业不是靠出售时间的老牛推磨,而是通过投入一份时间、一份努力,也可以创造出远超于此的价值和影响力的行业。
最典型的高杠杆行业类型有:金融领域、科技类职业、互联网等,创作者能在其中实现,将有限投入变为无限回报。
以自媒体行业为例,从业者可以基于特定群体的内容制作,持续产生影响力,并获得收入。
互联网行业也是同样,通过算法创建或代码编写,让产品或服务自动化,从而无限次地服务海量用户。
有句很出圈的话:任何一个工作“+互联网”,都能实现资源的无限扩大。
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课程录制成网课、医生和律师基于专业进行线上咨询,普通人也可以将自己的生活片段,分享给有同样经历的人,带来更多的收入。
而与之相对应的低杠杆行业,则是通过“一份时间换一份收入”的模式,产出停止收益便停止,很难产生规模效应。
02 岗位杠杆:职场发展的加速引擎
部分人选择工作时,习惯性将眼前的薪资福利,作为关键指标进行考量,却忽略了一件超级重要的事情。
就是你目前的付出,是会你让越来越值钱,还是越来越贬值?未来的职业之路,是越走越宽,还是走投无路?
要知道,即便在同一个行业,不同岗位的杠杆大相径庭。
许多公司,高杠杆岗位大多是一些核心决策岗和资源分配岗,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和职业核心竞争力。
而杠杆率较低的岗位,往往都有一些显性的特征:重复性操作强、收入稳定但天花板低、受时间和体力限制等。
不可否认的是,大多数普通人在进入高杠杆岗位前,都会有一段时间低杠杆岗位工作的铺垫积累。
朋友小段毕业于普通三本,毕业跨专业到房地产行业。一次聊天时,他说:“从刚毕业入行,我就只会应聘管理岗,即便刚开始工资相对固定做的事情又细又杂,但我知道上升的天花板是不一样的。”
如今,即便现在这个行业大不如前,但对他的收入影响,要低于下面的执行岗。
正如经典的“二八原则”——任何一个新阶段达成,80%会被筛选下去,能走上核心岗的只有少数的20%。
如何成为其中的20%,才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核心。
比如:从选择岗位开始,要学会优先选择“非纯执行类岗位”,把自己“螺丝钉”的角色,逐渐转为“螺丝刀”型可操作型岗位。
有目标、有方向地抵达自己职业规划路线中的每一个锚点,实现高杠杆岗位的入局落座。
03 技能杠杆:让技术随时间增值
有这样一种很生动的比喻:是花店需要花,而不是花需要花店,因为没有花店花也能绽放。
技能的最终形态,就是让自己成为被需要的“花”。
如果把高杠杆技能和低杠杆技能简单做一个对比,我们会发现:
高杠杆技能能够在工作中,带来边际成本递减效应+复利效应,实现一份力多份功的好结果;而低杠杆技能,则是一些可替代性强,无法规模化的行为重复。
反观现在招聘规律,相对于高学历没实力的双一流大学生,一些“看业绩>看学历”的行业和岗位,HR反而更倾向于有工作经验和扎实功底的“实用型”人才。
这也是为什么,如今很多曾经被视作低学历的大专、中专、职高,也成了职场上HR们的香饽饽。
在博主@丑穷女孩陈浪浪,就是一位三本文科女生,最后凭借优秀的个人能力,成为大厂甲方,成为撬动人生的杠杆。因为她深知,在这个时代,实力才是职场上的“硬通货”。
所谓,职场的高杠杆状态:无非是用自己最擅长的能力,在最有利的成长环境里,解决最有价值的问题。
职场能闯出一片天地的都没有傻子,同等能力下,认知高低就是“致命一击”。
找对属于自己的支点,就是开启职场next level的加速密码。
来源:智联招聘
评论列表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