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县城的工资开始崩塌了,县城正在被掏空

来自农村的我,一度对小县城有着浓厚的有色眼镜。

慢节奏惬意的生活,低价的消费,读书记忆中的美食,还有距离县城只有几公里的乡村农田遍野,秋收季节在路上都可以闻到稻谷的香味。

三五好友常聚会,熟悉的街道和熟悉的感觉,家人常伴左右,理想生活也不过如此。

去年爷爷去世后,看着年迈的父母,一度想着回老家县城工作,方便照顾家里,可是在我知晓县城的现在工资和消费水平后,这个念头彻底被现实打败了。

现在才发现,我对老家县城存在严重的认知滤镜。

01

工资低得离谱

听我一个在县城化肥厂的同学说,他现在月工资3500元,白班夜班2班倒,一月休3天,过年只放两天假。

我们县城很少有像样的企业或工厂,政府招商引资招进来几个公司投资建厂,据不可靠消息:免税三年。

但厂子一开业,税务部门上门收第四年的税,闹得企业老板脑瓜子疼,后面才在县城搞了2年关厂倒闭了。

这就是小县城的悲哀,没有好的企业和工厂,就没有像样的岗位和工资,就没有税收,也就没有活力。

我们这以各种服装店,餐饮店居多,卖负责一个月3000块工资已经很不错了,现在网购平台这么多,很多人都在线下看好,线上下单,还能便宜点。

每月上下班通勤费,吃饭等费用扣除后,每月剩下的寥寥无几了。

县城的好工作基本集中在事业单位,公务员系统等,工资略高一点,只不过福利待遇好一些。

所以在北方农村人对子女的工作认知,出来事业单位,公务员,其他都不算正式工作。

02

消费赶超省城

县城的工资低,消费却高得离谱,似乎掉进了一个坑。

收入水平是四线城市,生活成本却向省城看齐。

我们县城吃一碗面条15块,分量不大,有点店铺西北面18块钱一碗,一杯雪碧厅装5块。

商场的衣服,很多都是从南方广州那里进过来的,进价几十块,卖价两三百。网上平台同款衣服,一件要优惠100多。

夏天时,我房间要装一台空调,在镇上的家电城问同样的品牌和型号1999元,京东价1450元还包10年质保。

县城的商业形态出现畸形,大型商超因消费能力问题不愿意进驻,之前有网友说看一个县城消费能力强不强就看,有没有肯德基或麦当劳。

他们这种连锁门店,对大数据的分析和投资回报率测算的精确无比。

后面我真的发现,有肯德基的县城消费能力和客流确实高一些,县城规划布局更加合理,看上去就有些现代化的感觉。

不像我们县城,城中心规划杂乱无章,垃圾遍地,本地的小商家各自竞争,很难形成规模化。

进去商场,服务员比顾客还多,这样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,客人少,就必须提高客单价,抓个顾客狠劲儿的宰。价格越高,客人流失的更多。

03

年轻人才流失严重

99%以上的大学生毕业后不会选择留在本县城,根本找不到专业对口或较为体面的工作。 

县城活得最滋润的是上层那批人,人脉资源广且家底厚实,在县里大小项目的背后基本都是这样的人。

县城生存靠得不是能力,而是关系,没有关系寸步难行,关系才是敲门砖。

普通人在县城里想要发财致富,没有3代人的推举,成功的机会就像看不到头的大海。

人才被本市吸引住了,从县城搬到了市里。优秀的人才被省会城市吸引走了,从地级市到了省城。

据说我们县现在为了留住年轻的大学生,本科生买房有优惠政策,生育也有补助。

一方面流失人才严重,另一方面生育率逐年下降。

上次与县医院的领导交流,我们县城100万人口,去年新生儿才不到3000人,这个数字是令我极大的震撼。

有些人可能到市里生孩子,但这也属于少数人。

大城市对年轻人的虹吸效应很大,良好的城市环境,优质的教育资源,海量的工作机会和选择,让每个年轻人都心之向往。

写在最后

对多数的年轻人而已,城市套路深,我要回农村,奈何农村路太滑,人心更复杂。大城市容纳不了灵魂,小县城却承载不了肉身。

梦想在城市,眷恋在家乡,我们思念的是那个曾经回不去的童年记忆,让人每每想起都神往。

  • 评论列表 (0)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