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,当我们抚摸海瑞墓前斑驳的石碑,指尖触碰到的不仅是岁月的沧桑,更是那股穿越时空的凛然正气。这正气,如同一座高山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,任凭风雨侵蚀,依旧岿然不动;这正气,又似一泓清澈的泉水,涤荡着世间的尘埃。
在椰城海口,有一条横贯南北的主干道——丘海大道。此路之名,取自海南历史上两位彪炳千秋的人物姓氏——丘浚与海瑞。
丘海大道南段,丘浚墓静卧于此,似一位沉默的历史守望者,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;北段,海瑞墓庄严肃穆,承载着历史的敬意与人们对这位清官的深切缅怀。2022年,海口市将海瑞墓精心扩建成海瑞文化公园,集历史文化之韵、廉政教育之魂、旅游观光之趣于一体,并于当年年底正式对外开放。除却丘海大道,还有几条道路的名字与海瑞紧密相连,汝贤路、清风路、贤廉路、刚峰路……每一处路名,都似在低吟浅唱着海瑞的故事,传递着他那刚正不阿、清正廉洁的品格。
“刚峰”,是海瑞的号,恰如其人,刚正如巍峨高山,峰峦挺立,任凭风雨侵袭,岿然不动。海瑞一生,历经大明正德、嘉靖、隆庆、万历四朝。彼时,贪腐之风如乌云蔽日,弥漫于社会的各个角落。官场之中,阿谀奉承、贪赃枉法之徒比比皆是,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而海瑞,恰似一股清泉,冲破重重污浊,涤荡着世间的黑暗。他推行清丈土地、平定赋税之策,深入民间,丈量土地,让百姓的负担得以减轻;他屡次平反冤假错案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,让正义得以伸张;他铁腕打击贪官污吏,不畏权贵,让官场风气为之一清。
海瑞四岁丧父,与寡母谢氏相依为命,居住在琼山的寒舍之中。每至夜深,昏黄的油灯下,母亲折竹为笔,蘸着雨水在青砖上教儿子临摹《孟子》。那粗糙的竹笔,那冰冷的青砖,承载着母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。某夜,暴雨如注,梁柱轰然倒塌,母子二人蜷缩在断檐下,瑟瑟发抖。谢氏将最后半块麦饼塞进儿子手中,语重心长地说:“儿当记,饿死事小,失节事大。”海瑞含泪咽下麦饼,将浸透雨水的青砖仔细收起。这方镌刻着“贫贱不能移”的青砖,日后被他带至淳安、应天、南京任所,成为他毕生恪守的座右铭。
海瑞的清廉,并非只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,融入了他生活的每一个细节。他生活简朴至极,不慕奢华,家中布置极为简单,唯有书卷与笔墨相伴,陪伴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寂静的夜晚。据说海瑞二十岁中举后,拒绝琼州知府的宴请,独坐陋室,认真抄录《贞观政要》。同窗笑他迂腐,他却指着案头的《樵农对话录》说道:“吾闻古之贤者,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亦忧其君。今观琼州盐税,每引多征三钱,百姓何堪?”这份少年心气,终化作他日后疏浚吴淞江时“与民同杵”的动人背影。他挽起裤腿,与百姓一同挥汗如雨,那身影,成为了百姓心中最美的风景。
任淳安知县时,海瑞立下“四菜一汤”的待客规制,以身作则,杜绝铺张浪费。某日,巡按御史驾临,衙役欲加菜,海瑞连忙拦住,说道:“吾俸虽薄,尚可自给。若因迎送而扰民,与盗何异?”席间,御史见盘中仅豆腐青菜,不禁叹道:“海公清名,今日始信。”有一年,海瑞母亲寿辰,一穷二白的海瑞无奈之下,只好典当官袍换得二斤猪肉。屠户奔走相告:“海青天竟买肉矣!”此事惊动浙江巡抚,特批银两为其母贺寿,海瑞却将银两充作修桥款,只留书一封:“瑞食君禄,当思报国。母训在耳,岂敢忘本?”这寥寥数语,不仅彰显出海瑞对国家与百姓的赤诚之心,更体现出他对母亲教诲的铭记不忘。
海瑞深知百姓生活的困苦,为官一任,便以造福一方为己任,将百姓的疾苦时刻挂在心头。哪怕面临生死威胁,他也从未有过丝毫退缩,因为在他的心中,百姓的福祉高于一切。嘉靖四十四年冬,紫禁城细雪纷飞,给整个京城增添了几分肃杀之气。海瑞将《治安疏》小心翼翼地装入桐木匣,老仆捧来妻子新制的棉袍,轻声劝他穿上。海瑞却摇了摇头,神色坚定地说:“此去或成永诀,又何必累及家人。”海瑞深知此去上疏凶多吉少,然而为了天下苍生能摆脱困苦、安居乐业,为了心中坚守的正义能得以伸张,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条不归路。次日早朝,他身着浆洗得发硬的七品补服,迈着沉稳的步伐,将奏疏呈于通政司。当“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”的谏言传入西苑,嘉靖帝顿时震怒,掀翻了丹墀上的器物。而此时的海瑞,早已端坐在都察院值房,就着咸菜,平静地喝着糙米粥。他早已备好棺木,遣散仆从,以无畏的姿态迎接天威。刑部大牢里,昏暗的光线透过天窗洒在地上,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。海瑞借着这微弱的光,在墙上续写着《严师教戒》,笔锋刚劲有力,仿佛在书写着自己的信念与追求。当狱卒送来毒酒试探,他仰天大笑,举杯道:“昔比干剖心,子胥悬目,今瑞得效古人,幸甚!”此举如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,在朝野间激起千层浪,连严嵩旧党都暗自惊叹:“此等铁骨,三百年未尝见矣。”
万历十五年秋,海瑞病逝于南京都察院任所。佥都御史王用汲清点遗物时,只见竹箱中唯有旧衣数件、诗稿数卷,最珍贵的当属其母手抄的《朱子家训》,边角已磨出毛边,那是岁月摩挲的印记,亦是海瑞一生恪守的精神圭臬。当丧船沿秦淮河东下,两岸百姓自发设祭,有老妪将珍藏的咸鸭蛋投入江中,哽咽着说:“海青天,吃口咸的吧。”这一声呼唤,饱含着百姓对海瑞的深情厚谊,仿佛他从未离去,依旧是那座巍峨挺立、傲然于世的“刚峰”。
一个名字,一段传奇,一种精神,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历久弥新。它穿越数百年的时光,在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回响,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。今天,当我们抚摸海瑞墓前斑驳的石碑,指尖触碰到的不仅是岁月的沧桑,更是那股穿越时空的凛然正气。这正气,如同一座高山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,任凭风雨侵蚀,依旧岿然不动;这正气,又似一泓清澈的泉水,涤荡着世间的尘埃。海瑞精神,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,成为我们坚守正义、保持清廉、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。
齐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