钱哥最近和朋友聊天,发现朋友沉迷上了钓鱼。
那可真是茶不思饭不想,但凡有一点儿时间,立马就拿上渔具出门去了,搞得他老婆对此都有意见了,说他在家啥也不管,就知道出门钓鱼。
想着劝劝他吧,别影响了家庭和睦,结果他转手给钱哥发了一个新闻,说某钓鱼博主钓到了73斤花鲢,并连连和钱哥感叹:太牛了!
朋友还抱怨,说自己钓鱼也砸了不少钱了,渔具、饵料都是挑贵的买,怎么就没钓到过这么大的鱼。
钱哥调侃说,你这就是“差生文具多”,但一听朋友说花了很多钱在钓鱼上,又觉得,这个项目值得研究一下。
01
卖渔具、饵料是个啥生意?
渔具行业远不止卖鱼竿那么简单。它是一个覆盖钓具、饵料、配件和相关服务的完整生态系统。
对于传统渔具店而言,核心产品主要包括鱼竿、鱼线、鱼钩、鱼饵和鱼漂等必需品。鱼竿价格跨度极大,从十几元到几千元不等,满足了不同消费层次的钓友需求。
截图自某宝
除了实体渔具,另一个重要领域是钓场经营。近年来,“黑坑”(经营性鱼塘)作为一种新兴商业模式迅速崛起。
它分为按天收费和按小时计费两种模式,满足了那些没有时间野钓或者追求更高钓鱼成功率的都市钓友需求。
钓饵市场同样丰富多彩,从传统的蚯蚓、红虫等活饵到各种商品饵料,再到被称为“小药”的饵料添加剂,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饵料体系。
02
赚钱么?
渔具行业的利润分布极不均衡,有些产品利润微薄,有些则堪称“暴利”。
鱼竿作为钓鱼的主要装备,毛利率通常在35%-40% 之间,如果是品牌鱼竿,毛利率可达45%左右。但这个数字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品牌溢价,而且据钱哥朋友说,相当多钓友实则是为“颜值”买单——谁不喜欢好看帅气的鱼竿呢?
鱼线的利润空间令人震惊。一米鱼线的进货成本往往只有几分到几毛钱,但卖到钓鱼人手中就变成了几块甚至几十块钱一米,利润翻升千倍不止。这也是为什么渔具店最赚钱的不是鱼竿或小药,而是这些不起眼的小配件。
截图自PDD
鱼饵的利润却相对较低。一包鱼饵的利润往往只有几毛钱,尤其是知名品牌如某鲫、疯某鲫。这些鱼饵产品更多服务于店铺的引流,让钓友能时不时来店里看看,时间长了,他自然会去更新鱼竿、鱼线。
被称为“小药”的饵料添加剂利润可达10倍到几十倍之间。这些产品成本低廉,“大多数小药都是一些成本低廉的香精,成本最高也不过几块钱”,却被商家宣传得神乎其神,称其对钓鱼大有帮助。
具体到实际收入层面,一家中型渔具店月营业额通常在8-15万元之间。扣除房租、人工和进货成本,月净利润约为2-4万元,相当于年收入25-50万元。而对于经营钓场的老板来说,收入则更加可观——一个中型钓场在旺季月收入可达20万元以上,扣除鱼苗、场地租赁和人工成本后,月纯利能达到6-10万元,年收入轻松突破百万大关。
不过钓鱼行业受季节影响明显,北方地区冬季基本处于半歇业状态,南方梅雨季节也会影响生意。真正能够赚到大钱的,往往是那些多元化经营、不受季节限制的商家。
03
实操时要注意些什么?
若想进入渔具行业,选址至关重要。优先选择交通便利(如靠近高速或主干道)、自然景观好的区域,吸引周边城市人群;同时要避开工业污染区或过度开发的旅游区。
差异化经营是渔具店生存的关键。聪明的店主会自制窝料和酒米,并提供独特的饵料添加剂。一些店主为了留住钓鱼人,会先试用几种好用的小药,然后将标签撕掉,让钓友只能从自家店购买这些产品。
定价策略需要采用象限分析法,平衡用户需求和成本。可以分时定价(工作日 vs 周末)、会员分级(高频用户)和提供附加服务(渔具租赁/餐饮)等多种方式组合。
对于经营钓场来说,安全管理必不可少。需要从设施防护(池塘边缘设置防滑地垫和1.2米护栏)、规则管控(强制购买意外险)和应急响应(培训员工CPR急救技能)三个维度入手。
钓场经营还需要应对季节性波动。冬季可改造成冰钓场,提供取暖帐篷;雨季则推出室内垂钓教学课程。还可以开发企业团建套餐和亲子体验日等活动增加收入。
再就是如果赚到钱了,切记盲目扩张。有开办钓场的朋友第一年光是年卡就办理了近200张,很快收回了成本,却因盲目扩张农家乐、烧烤、KTV等项目,最终资金链断裂。
做生意就和钓鱼一样,需要耐心和专注。与其四处撒网,不如看准一个领域深挖下去。
钱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