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三岁前看老,儿孙自有儿孙福,儿孙多数像父母。
我们多数人长大以后,或多或少都会像自己的父母,不论是生活习惯、说话方式、性格、做事风格等。
他们经常用“经验”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,特别是栽跟头时,总会说:不听老人言,吃苦在眼前,不要看我们没什么文化,但几十年的经验,总是对你有帮助的。
父母是为了我们好,有几十年经验的他们,过得还是不如意,特别是农村父母多数会事后诸葛亮,早就知道你……。
就像网上流行的一句话:懂得了那么多道理,依然过不还这一生。
01
大伯家的堂哥,是我从小崇拜的对象,他自小成绩名列前茅,是父母口中别人的好孩子。
但读书到高一时,他竟毫无征兆的下学了,这个谜底一直萦绕在我心头多年。
有一次,我跟他聊天,问起他这个事情,才得知,原来是因为“尖酸刻薄”的大伯,那时候大伯一家人都在外地打工,逢年过节才回家一趟。
每次回来,大伯都会说:“现在赚点钱太难了,最近又老是加班,你得好好读书,别浪费了我们好不容易挣得钱”。
农村的父母确实懂得读书有用,但时常会在孩子面前唠叨,经常提起:家里穷,没钱,好不容易供你读书,你得争气。诸如此类的话,在多数农村的孩子心里埋藏至深。
问起大哥,后不后悔,他沉默了很久:有什么好后悔的。看似一句轻飘飘的话,道出了多少辛酸和无奈。
现在大哥有了2个儿子,有次到他家,他正在辅导孩子写作业,语气不耐烦严厉得说:“你在学校里学得什么,这都不会?供你读书,就这样学的吗?”。
听完,我心里一颤,这不就是当年的大伯吗?这样的教育方式,和多年前的大伯简直如出一辙。
每个人都是环境的产物,好的环境让人积极乐观向上,差的环境让人消极悲观躺平,这或许也是富人要把孩子送到贵族学校的底层原因吧。
龙交龙,凤交凤,老鼠的孩子天生会打洞,因为从小耳濡目染,言传身教的作用,让它们自然就会挖洞。
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带着父母的影子,甚至还会有祖宗的陋习,因我们是代代传承,好的东西不容易传承。
一个人深受家庭模式的影响,复刻给了下一代,周而复始,每一代都有类似的苦。
02
最近我也觉察到了一个难以置信的事情:渐渐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,小时候讨厌父亲对母亲的不耐烦,讨厌父亲的臭脾气,讨厌父亲的说话方式。
之前从来没有觉察过,现在有了感知,想做改变有时深感无力、无意识的复制。
有时候的我跟父亲超像,生活习惯、说话方式、为人处世等。这些竟然毫无察觉的复制了父的语气神态,心静下来后,连自己都会被吓一跳。
未被察觉的家庭模式,正在悄无声息的传递着相似的命运和苦难,而且往往会潜移默化的复刻父母不好的一面。
家庭模式一旦形成固定,就真的难以再改变,而这种相似的模式,都会影响下一代。
现在的年轻人,有些人是开悟了,有很多人认为自己的家庭模式很痛苦,自己是一个被苦难包围着的人,没有办法给予下一代人温馨的家庭环境、良好的生活条件、幸福的婚姻生活,所以他们只过好自己。
他们是先把自己过好,等自己有了条件,有了能力,再去爱人,结婚,生子。这样的活法,真是不可谓为人间清醒。
因为他们不想把现在的苦,让自己的孩子再吃一遍。
就像我这样的农村家庭,父母对我最大的托举是供我读完了大学,在每个人生的重要路口,没有人给我指路,告诉我哪条路好,哪条路是不对的。
比如,当年中考成绩是全班第一,全县前50名的我,不知道如何选择高中,如何选择适合我的高中,有人说可以去市一中,那里师资力量好,学习三年一定可以考上理想的大学。
当时,我不知道自己选择,就学着大哥,报了县里的一所民办高中(后面改为公办了)。
当年高考成绩出来,也没有人告诉我,应该学什么专业,选什么学校。
全部都是我自己摸索,父母家人都指望不上,这也是我们这一代农村大学生的悲哀和痛楚。
不是责怪他们给不了帮助,而是我们的家族没有一个大成就的人指路,城里的人25岁步入社会就懂得人情世故,农村走出去的人35岁前能顿悟就是顶尖的了。
家庭模式如同隐身的模子,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复刻出同样的命运和苦楚。
写在最后
想打破自己的家庭模式,不让下一代重吃这份苦,只有我们这一代努力打破自己的固定思维才行。
族望留原籍,家贫走他乡。
有时,远离自己的家乡,不再有父母的经验和教条,到更大更广阔的空间,无依无靠闯出一条路,才有可能打破家族模式,为下一代谋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