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业的人越来越多,为啥旅游的人不减反增呢?
每次听到这个疑问,我都想起上次和朋友去爬山的经历。
山脚下的停车场里,既有贴着“实习”标的经济型轿车,也有挂着外地牌照的豪华SUV;山顶的休息区,有人捧着几十块钱的奶茶拍照,也有人从背包里掏出提前买好的面包和矿泉水。
其实,我们每个人眼里的“生活”,其实都只是社会这幅大画卷里的一小块拼图。你看见的是裁员通知里的焦虑,他看见的是旅行攻略里的期待,这些都是真实的,却都不是全部。
01. 大环境里的“两种生活”,从来都真实存在
我的两个小学同学,最近刚好把这种差异摆在了明面上。
同学阿敏的生活,几乎没被“大环境”这三个字影响过。她老公是三甲医院的外科医生,父母退休前是粮食局的处级干部,每个月的退休金足够老两口生活。她自己是高校的行政,用其他同学的话来说就是:她赚的钱是买花戴的。
这个国庆长假,他们全家去了国外度假,朋友圈里发的照片,有海边的日落,也有米其林餐厅的摆盘。我问她“现在经济下行,你怎么还敢这么花”,她笑着说:“平时上班就是2点一线,闷都闷死了,8天长假还不狠狠犒劳一下自己?这点钱又没影响到生活质量。”
而同学阿成,却在为今年年底是否被裁而担忧。他之前在一家建筑公司做项目,月薪能拿到差不多3万,现在大环境下,他告诉我:“我们这一行手停口停,现在能有工开就很满足了。”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要养,以前不用上班的老婆为了帮补家用,也在街道找了个临时工做。
有人的生活波澜不惊,有人的生活捉襟见肘,这从来不是“谁比谁过得好”,而是不同的家庭基础、不同的收入结构,让大家在面对同样的大环境时,有了不一样的抗风险能力。
02. 普通人的“旅行”,藏着对生活的小妥协
但这并不意味着,只有“稳定收入的人”才会去景区。
我表姐和表姐夫,都是超市收银员,一个月工资加起来不到一万五。这个国庆长假,他们却带着孩子去了迪士尼,我以为她是“咬牙花了大钱”,结果她跟我说:“孩子从去年就盼着去迪士尼,我想着节后回校同学肯定会问去哪里玩的,我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自卑。门票买的是早鸟票,住的是离景区两站地的连锁酒店,我还随身带了个小电饭煲,在酒店就可以解决三餐。算下来一家三口花不到五千,最重要的是孩子玩得很开心!”
其实很多像我表姐这样的普通人,去景区不是“挥霍”,而是“权衡”。他们不会选择动辄上万的高端游,而是提前做攻略、买优惠票、选性价比高的住宿;他们不会在景区里大手大脚地花钱,而是带着装备,只为了让孩子攒点‘和同学聊天的底气’”或者让自己暂时逃离工作的压力。
03. 别用你的“看见”,定义别人的“生活”
网上总有人说:“现在去旅游的,都是有钱人。”
可实际上,那些在景区里排队的人,可能是刚失业出来散散心的年青人,可能是趁着假期带孩子出门的父母,也可能是刚退休、想看看世界的老人。
就像有人喜欢“未雨绸缪”,每个月都要存一笔钱应急;有人喜欢“及时行乐”,觉得花点钱让自己开心最重要。这些选择没有对错,只是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不一样。
生活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,它更像一块调色盘,有明亮的颜色,也有暗沉的颜色,这些颜色混在一起,才是最真实的样子。
对“为什么失业的人多,景区还爆满”应该有答案了。
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,过着自己的日子——有人在为生计奔波,有人在享受当下,有人在妥协中寻找快乐。
日子是过给自己的,不是过给别人看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