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一次雷军跳过16直接命名17的这波“神”操作,在”机圈“炸开了锅。
作为一个摸了十年手机的资深用户,我见过手机厂商的各种“骚操作”,但小米的这一波“跳级命名”确实堪称“经典案例”。
雷军在微博上那句“产品力跨代升级,全面对标iPhone,正面迎战!”已经表明了态度。
但说句大实话,小米17这波更名背后,远不止是产品力提升那么简单,更像是一场“精心策划的营销大戏”。
作为一个略微懂行的用户,我深知命名从来都不是随意的。每个数字、每个后缀背后都有其深意。
苹果新发布的产品名称是手机消费的一个“金标准”。
名字差距不能太大,否则消费者会感觉两者没关系。但如果名字落后一代,也会让消费者觉得你比苹果还落后。因此,贴近是最好的方法。
数字越大,产品越新,这是大多数消费者的直观认知。小米如果硬着头皮发布小米16,会在名字上被iPhone 17“压一代”。所以小米干脆也出17,这分明就是“命名即战场,数字即武器”。
资深米粉们都知道,这不是小米第一次玩跳级命名。
2018年,小米就跳过了7直接发布了小米8,用来庆祝公司成立8周年。巧合的是,苹果也在2017年跳过了iPhone 9,发布了iPhone X,代表罗马数字10。
手机后缀的Pro、Max、Plus、Ultra也各有讲究。
Pro是professional的缩写,代表强悍的性能、影像和生产力、Max则代表maximum,意味着“啥啥都大”。
小米17系列这次推出了标准版、Pro版和Pro Max版,进一步模糊了与iPhone 17的区分。
从营销角度来看,这种命名策略聪明至极。只要一直声称和苹果竞争,大家就会逐渐认为你是苹果的对手。这种认知建立起来就足够了。
根据小米官方给出的解释,跳过16直接命名为17,是因为这是小米“高端化”五年来的一次“蜕变之作”,全系产品力实现了“跨代升级”。
雷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小米17这一代的产品力是跨代升级的,非常炸裂,与iPhone 17全系列相比有很多地方都超越了。
小米17系列三款产品将全球首发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移动平台。小米17是“史上最强标准版旗舰”,两款Pro的核心技术也将实现大跨越。
产品层面上,小米17 Pro系列最大的变化是搭载了“妙享背屏”,支持超清自拍、动态通知等功能。 这一设计与iPhone 17 Pro系列的矩阵相机Deco有几分相像。
在影像方面,小米17系列配置较为保守。小米17 Pro Max的长焦镜头为1/2英寸,5000万像素,f/2.6光圈,而竞争对手OPPO Find X9 Pro的长焦镜头传感器为1/1.56英寸,2亿像素,f/2.1光圈。
由此来看,小米17的产品力跨越可能更多的只是“营销话术”,而非真正的代际飞跃。
不管你怎么看待小米的这波操作,不得不承认它确实实现了“热度销量双丰收”。
改名消息一出,“小米17”、“小米16改名小米17”等话题立马“冲上微博热搜榜前列”。
在”机圈“中,被讨论总比无人问津要好,毕竟即使“黑红”那也是红。
即使很多人是来批评的,只要他们愿意打开微博、转发帖子、点击电商链接,这套打法就算成功了。
这次改名明显出自“卢伟冰”之手,他最懂如何用“争议换热度”。
提前一个月发布、改名对标、微博发言若有所指……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,即使再“蠢”的用户也约莫懂了“黑红也是红”的真理。
市场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策略的成功。2025年第一季度,小米智能手机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出货量排名,时隔十年重返第一,份额同比提升4.7个百分点、达到18.8%。
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,小米的出货量增速达40%,在前五厂商中增速最快,表现显著超越中国大陆手机市场大盘4.6%的同比增速。
在全球市场,小米连续19个季度位居全球前三,连续7个季度同比增长,市占率达到14.1%,持续拉大与第四名的差距。
小米集团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,单季营收连续2个季度突破千亿,经调整净利润首次破百亿元大关。
这些数据印证了小米这波“跳级命名”操作的市场成功。
从市场结果看,小米这波操作已经成功了一半“小米17系列未发先火,微博热搜霸屏,数码圈几乎人人都在讨论这款“跳级”产品”。
这种争议即流量的打法,正是小米最擅长的。
放眼全球高端手机市场,苹果销量依然位居榜首,同比增长3%,占据了高端市场62%的份额。但在增速方面,中国手机品牌已显示了强劲的增长动能,华为同比增长24%、小米同比增长55%。
小米17系列的真正考验在于产品能否支撑起这场营销盛宴。雷军说小米17全面对标iPhone,但消费者会用更严苛的标准审视小米17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