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问我:
“你副业收入早就超过工资了,为什么还要上班?”
我也曾纠结过。
每天挤地铁、打卡、写周报,在副业早已能养活自己的前提下,这些听起来似乎都变成了“没必要的折腾”。
可我仍然选择继续上班,而且越发笃定地这样生活。
不是为了那份工资,而是为了不被副业的自由感绑架,活成一个只对数字上瘾、只对效率敏感的孤岛。
人民日报那句话,说得很对:“上班最大的意义,不是那点工资,而是工作能让你有规律的生活,有见人的机会,有稳定的社交圈子。”
这不是一句老话,而是我真切经历的生活写照。
一、不是为了赚钱,而是为了维持节奏与边界
我曾试过几个月不上班,全心做副业。
每天工作时间自己安排,写稿、咨询、搭建课程……虽然收入不错,但生活也很快失去了“边界感”。
我可以晚上三点还在剪片,也可以中午十二点才起床。
看似自由,其实就是一种放纵。
一旦生活没有了锚点,时间反而变得模糊而空洞。
而上班带来的规律,是一种自然的修复。
每天七点半出门、中午能和同事一起吃饭,傍晚走在下班的人群里,心里反倒踏实。
很多人以为规律是束缚,但对成年人来说,规律恰恰是我们掌控生活、稳定情绪的一种方式。
那种“今天要起床去完成某件事”的动力,是副业单干者很容易失去的东西。
二、不是为了社交,而是为了保留人情的温度
做副业久了我才发现,它虽能赚钱,但大多数时候是孤独的。
你对着电脑发内容、跑数据、搞推广,面对的是后台的“浏览量”“播放量”“转化率”。
人越来越像是一个只追求结果的机器,少了交流,也缺了温度。
而上班不一样。
哪怕只是茶水间的一句“你今天的外套真好看”,都能让一天有了亮色。
团队一起加班,一起吐槽客户,一起庆祝一个项目上线的成功,那种“人和人在一起”的真实连接,是再多社交软件也替代不了的。
工作带来的,不是那种酒局上的推杯换盏,而是一种持续、稳定的陪伴感。
就像便利店的老板每天跟你打招呼一样,那种社会连接,悄无声息却最让人踏实。
三、不是为了成长,而是为了保持进化的惯性
大部分工作上班久了会被“钝化”。
可我反而觉得,职场是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。
我见过很多副业自由职业者,刚开始进步飞快,但几年后就陷入舒适区不愿再冒险。
而在公司里,不管你愿不愿意,每年都会有新产品上线、新人加入、新的工作方式。
这种外部推力,逼着我们不断学习新技能、适应新系统、解决新问题。
很多我做副业能轻松逃避的东西,在工作中却无法绕过。
但也正是这些“逼迫”,让我持续进化。
有些成长,确实只有在高压之下才会被激活。
比如你要在两小时内完成一份客户方案,或者临时顶替上台讲解一个项目——这些情境,都是副业里很难自我制造的压力场。
写在最后:
不上班的自由我尝过,副业赚钱的爽感我也体会过。
但经历得越多,我越明白,上班从来不只是为了“那点工资”。
它是一个让你保持节奏、接触人群、持续进化的场域,是一种对生活基本秩序的保护,也是对自己内在结构的持续打磨。
我并不认为每个人都必须上班,也不认为副业就一定不能成为主业。
关键是,你是不是能在不上班的时候,依然活得有节奏、有边界、有成长。
而我,选择继续上班,只是因为我不想在“副业自由”里,悄悄滑入自我封闭和自律崩塌。
上班不是退路,而是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。
真正的底气,是即便不用靠它谋生,你也依然愿意出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