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天气温骤降,黄石一键入冬。朋友圈有人说,黄石气温满30减15,比双十一力度大多了。可谓神评。
天一冷,走在街头,就想吃东西。
拐进小区不远的十字路口,我一眼看到了牛肉面馆。尽管外面车来车往、喧嚣热闹,走进室内仍然能够听得见彼此嗦粉的滋溜声。面对热热的牛肉汤,那种市井的热度,那种痛快的香甜,妙不可言。
记得2016年的夏天,妹妹去福建讲课,我第一次坐火车出远门到厦门与妹妹碰头。我们携手走在厦门街头,一边吃着手工鱼丸,一边喝着鲜榨果汁。我这样吃路边摊的经历不多。事实上我比较抗拒边走边吃东西,但是我自此懂得了路边那些边走边吃东西的男女老少,那种快乐,那种恣肆,感觉特爽。我喜欢看别人贪吃样儿,吃得热气腾腾,吃得喜气洋洋。人间烟火气,最抚凡人心。
我从不标榜自己是吃货,在吃这件事情上我相当的低调和卑微,没有研究和发言权,在家先生承包了厨房的一切任务,我一向秉承“有啥吃啥、给啥喝啥”的原则。但是我有一些小癖好,吃吃喝喝和一些具体的场景有关。
比如作为黄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石港饼,很多时候我都会选择麻香口味。那是我第一次到黄石吃到的一款口味,差不多也是这个季节的一个黄昏,我在车站等车。人不多,整个候车厅更显空旷。入冬的天有点冷风还下着小雨,暮色渐渐苍茫起来。我的车还没有来,索性到处走走。车站附近一位大爷推着手推车,他没有打伞,淋了雨,头发湿漉漉的,推车上面摆放着水和零食。我走过去买了一袋黄石港饼,大爷递给我一个一次性杯子,还热情地给我说车站后面有接热水喝的地方。港饼圆圆的,麻色亮黄,打开吃了一口松酥爽口,满嘴都有浓郁的芝麻香味。吃一块港饼再喝一口热水,热热乎乎暖到心里。之后在超市看到很多口味的黄石港饼,但多年来我一直钟爱这款麻香口味。
比如蒿子粑粑,第一次吃的蒿子粑粑是妈妈亲手做的。家门口的空地上,妈妈除了种一些新鲜的蔬菜外,靠墙角处她还种了一片蒿子,清明节前后妈妈会摘下新鲜的叶子挤出汁水,再搭配糯米、面粉手工揉均匀,放锅里蒸熟。熟透的蒿子粑粑圆圆的,热热的,墨绿色,可以清晰地看见粑粑上蒿子的叶脉纵横。用手抓了往嘴里送,清香软糯弥漫整个味蕾。后来离开家乡,妈妈会乘坐地铁,又转一趟公交,为了给我送现做的蒿子粑粑。见面的时候,蒿子粑粑还是温热的。我还是那样,用手抓了吃。她坐在我对面,眼睛就那样一直温和地看着我把它吃完。
还比如各种小吃。所住的小区外面,每到夜晚,小摊小贩都出来了。热卤的辣味,臭豆腐的臭味,烤红薯的焦糖味……再加上熙熙攘攘的人群,嘀嘀呱呱的车叫声,热闹极了!还有卖凉薯的,是小时候常吃的东西。本来只想买一块,看到摊主的手有残疾,就买了一串。我慢慢地走,拿着这一串凉薯,晃晃悠悠的,像调皮的孩子……偶尔买一份手工现做寿司或者一袋糖炒板栗,我会一边饶有兴致地观察整个制作过程,一边和摊主攀谈,询问生意好不好做。我想应该让班上的孩子们,来看看这深夜街头的场景,了解成年人谋生的不易。
人间烟火,既有幸福交融,也有五味杂陈。